以文载道 红色文化永续传扬
——记孙继学老人的故事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,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用好红色文化。”新时代新征程,全面推进强国建设需要更好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,让红色文化激扬出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。
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退休老干部,一辈子都坚定地走在传播和践行红色文化的道路上,用一支笔书写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,教育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这位老人来自我的家乡甘肃省通渭县,他就是孙继学。寒假期间,我有幸拜访了孙爷爷,了解了他背后的感人故事。
1980年,正值改革开放初期,高中毕业的孙继学怀揣报国之梦踏上了前往成都军区某部队的征途。在十三年的军旅生涯中,他从一名新兵成长为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员。当被问及当年的工作经历时,孙继学说:“我想通过文字与影像,将部队的铁血精神与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传递给每一个人。”
1981年的盛夏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肆虐四川。在这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抗洪救灾斗争中,18岁的孙继学积极响应号召,第一时间冲向最前线。在那段日子里,他不仅是一位记录者,将战友们向死而生、向险逆行的事迹记录下来,传播出去,让人们铭记那份无畏与坚持;同时,他也是一名勇敢的战士,在齐腰深的汹涌洪水中,不知疲倦地转移人员,转运物资,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。回忆往昔,孙继学说道:“当时几天才睡几个小时,连喝水都忘了,脑子里唯一想的就是多干点事,再多干一点。”由于抗洪救灾成绩突出,孙继学获得四川省委、省政府的表彰。
(图为孙继学爷爷在抗洪救灾中获得的奖状)
(左图为孙继学爷爷佩戴三等功勋奖章留影,右图为工作期间留影)
在部队里,孙继学始终立足岗位,坚持写有温度的新闻,讲有灵魂的故事,他笑称“可以不吃饭,不能不写稿”。孙继学回忆道:“我没有什么辛苦的,真正辛苦的是那些战友们。有一次我随战友们参与救生实兵演练,他们那种‘关键时刻以命换命’的战斗精神让我流下了泪水,我必须将他们的事迹写下来。”孙继学的作品讲述着官兵们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,宣扬着红色文化的精髓。1989年,孙继学因表现突出,荣获部队三等功。
1993年,转业的孙继学被安置在通渭县人武部,从事政治宣传工作,勤奋的他总在思考,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进一步挖掘身边的红色文化?如何扎实开展好全民国防教育?
孙继学的家乡通渭县,是红一二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地方,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,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“榜罗镇会议”,会议确定了党中央和红军长征落脚陕北,以陕甘苏区领导全国革命的重大决策,中国革命翻开了历史新篇章。
孙继学深刻意识到这些红色记忆不应该被遗忘,凝聚着共产主义信念的强大精神力量应该延续,那自己又能够做些什么呢?他认为可以用艺术的形式将这些精神保留并传承下去。于是,孙继学又毅然踏上了寻觅老红军遗墨和进行红色艺术创作的征途。
孙继学利用工作之余,踏遍十几个省份,拜访了许多老红军,先后向他们写信一千多份,为的是留下那些珍贵的书画作品。孙继学说当时也遇到了资金短缺、信息匮乏、交通不便等困难,但是他至今记得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将军给自己的寄语:“纪念长征是为了不忘昨天,警醒今天,展望明天,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事业而奋斗。”这样的精神深深鼓舞着他,也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。
在近十年的时间里,孙继学搜集了来自五百余位革命先辈的七百件余件珍贵作品,并将这些作品捐赠给了家乡的红军长征榜罗镇会议纪念馆。老红军们书写的“居安思危”“红军不怕远征难”“长征精神照后人”等书画作品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在战火硝烟中砥砺前行的红军战士。孙继学说:“希望通过展示这些红军作品,唤醒人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,激发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。”
在收集红军作品的同时,孙继学也开始进行红色书法创作,他写出了《热血颂》等书法作品,引发了人们的共鸣。2010年,孙继学被中共定西市委、市政府评为“国防教育先进个人”。2016年,新华社以《甘肃通渭:书画绘就红色记忆传承新篇》为题,对孙继学的事迹进行了报道,中国政府网、中国军网等媒体纷纷转载,将这份红色情怀传遍大江南北。
(图为孙继学爷爷被评为全市国防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)
采访临近尾声,孙继学爷爷饱含深情地对我说:“希望你们年轻一辈从红色文化中感悟党的苦难辉煌,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,练就一身真本领,在实践中担当作为。”深受孙爷爷精神感染的我,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实践,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家乡共青团志愿活动,与党员干部一起抗洪救灾清理街道、参与河小青生态保护志愿活动等。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红色精神需要铭记,更需要在实践中传承,我们青年一辈要继续弘扬“五老”精神,不断锤炼自我,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!
(左图为孙继学爷爷的事迹被新华社报道,右图为他的红色作品《热血颂》)
(图为作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)
湖北铁道运输职业学院
常宇天
指导教师:戴思奇、张梦婷